今天要帶大家來看的

是三星手機一定要知道的使用技巧

不論是 Android 轉三星

或是 iPhone 轉移到三星

其實只要透過三星的 Smart Switch 這款 App

就可以輕鬆轉移手機資料

大家可以準備好手機 平板

耳機

跟 Windows 電腦

跟著邦尼一起來體驗看看

這集邦尼主要會專注在

一般使用者需要知道的使用細節

如果大家有興趣

我們之後可以帶來更進階的內容

一起來看看吧

相信大家都知道

三星 One UI 操作系統的一大特色

就是擁有非常多的客製化選項

可玩性也很高

許多人選擇三星的一大原因

就是為了系統以及這些獨家功能

也歡迎大家在下面分享

哪些是你用過就回不去的功能

首先看到資料轉移

這應該是大家買新手機一定會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資料轉移

在資料轉移這一塊

三星一直都是做得比較好的

只要透過三星自家的 Smart Switch 這個 App

就可以一鍵快速轉移所有手機資料

不論是三星轉三星

或是 iPhone 轉三星

透過 Smart Switch 幾乎是所有資料都可以一次轉移

甚至你花很多時間 排很久的桌面 也可以一併轉過去

先來說大家可能比較好奇的 iOS 轉三星

使用方式也非常簡單

步驟一

記得先把三星跟舊手機都充滿電

或是至少充到 80% 才能開始轉移

首先只需要在新的三星手機

下載 Smart Switch 這個 App 並且開啟

接著選擇接收資料

如果是 iOS 轉三星的朋友

選擇 iPhone / iPad 這個選項就可以

接著 iOS 有兩種轉移方式

一種是有線 另一種是無線

邦尼會推薦選擇有線

傳輸資料會更快且完整

先說有線的部分

你會需要一條 USB to Lightning 傳輸線

分別連結三星手機以及 iPhone

如果沒有 USB C 線材

也可以透過 OTG 轉接頭進行轉移

無線的話

則是選擇頁面中「改從 iCloud 取得資料」就 OK 了

線材連結完成後

只要在 iPhone 上選擇信任這個裝置

Smart Switch 就會開始掃描所有可以轉移的資料

等待掃描完成後

你就能看到所有可以轉移的資料

透過有線的方式

也是大部分都能轉移

包含通話記錄

聯絡人

簡訊

日曆

筆記

鬧鐘

書籤

相片

影片 音檔 文件都可以

裝置設定 像是 Wi-Fi 藍牙這些也都會有

還是比較完整了

也可以點擊瞭解無法自動轉移的內容 進一步手動備份

邦尼認為比較特別的是

Smart Switch 會自動辨識 iPhone 上的 App

並且盡可能的對應 Android 版本的 App 進行自動安裝

更好玩的是

如果你在 iPhone 上有整理資料夾

系統也會把對應的 App 整理成資料夾

算是滿貼心的

哦對 桌布也會一起轉過去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

通訊軟體的對話記錄

儲存在 App 中的資料

就需要手動轉移

建議大家在轉移完成後

還是先把新手機的所有 App 設定一次

並且確認資料都轉移完成 再重置舊手機

順帶一提

邦尼也建議大家

在轉移時 手機要平放在桌上

並且保持 Smart Switch 停留在畫面上

避免拿來拿去造成斷線

而如果是三星轉三星

那就非常簡單了

你一樣可以透過 Smart Switch

用有線 或無線的方式連接

有線的話

透過新手機包裝內隨附的 C to C 線材 就可以直接連接

如果是三星轉三星

邦尼自己是習慣用無線的方式傳輸

選擇無線連結時

三星裝置會自動透過聲波的方式完成配對

你只需要把兩台手機放在一起 就 OK 了

完成後 Smart Switch 就會自動掃描可以轉移的所有資料

三星轉三星 可以轉移的資料

包含你的 Google 帳號

也就是不需要自己再登入一次

通話記錄

聯絡人

簡訊

你手機裡的 App

圖片 影片

音樂 錄音

文件等等

都可以一次轉移

更重要的 還有手機的設定

包含 Wi-Fi 密碼 桌面排列等等

原則上 三星轉三星可以說是無縫的轉移整支手機

比較需要注意的 有兩個地方

Samsung Pay 悠遊卡記得要手動轉移

LINE WeChat 這些第三方 App

以及通訊軟體的聊天記錄 記得手動轉移

看完 Smart Switch 資料轉移後

接著來看進入 One UI 之後的操作技巧吧

不過在開始前 需要注意的是

邦尼這次使用的是 One UI 3.1.1 的版本

如果你裝置還沒有更新到這個版本

在一些功能上可能會略有不同

首先 說到可玩性高的鍵盤

三星鍵盤一定是其中之一

首先邦尼想推薦大家

一定要試試看的 是剪貼簿的功能

你可以在鍵盤的選單中

找到這個剪貼簿的功能

接著長按

把它拖到上方的快捷列當中

直接釘選起來

剪貼簿功能 簡單來說

你所有複製的東西 都可以暫存在這個剪貼簿當中

也就是說

當你要一次複製很多東西時

你不需要一直來回切換 App 複製貼上

你只需要在一個頁面中

複製 複製 複製

接著到你要的頁面

貼上 貼上 貼上

根本是做報告神器

或是也可以先複製下來 等一下再使用

同時你也可以把一些常用的字串釘選起來

它就不會隨著時間消失

例如 你每天訂外送都要告訴外送員你會下去取餐

那你就可以把這串釘選起來

下次直接按一下 就可以送出

此外 三星鍵盤也有很多好玩的功能

例如翻譯

你可以直接輸入中文

系統就會直接翻譯成英文

讓你可以簡單調整後直接送出

不用進到翻譯軟體

你也可以自由的調整鍵盤大小

調整成最舒服的大小

還有這個文字編輯的功能

你可以更精準的在文字間移動

如果是在整理文件

按下全選

複製

貼上 都會更加順手

此外 你也可以透過三星鍵盤 傳送 GIF 動圖

改成懸浮視窗等等

大家可以花點時間

玩一下這個每天陪著你

但你可能跟它不熟的三星鍵盤

第二個可能讓你用過就回不去的功能

就是 Samsung Pay 悠遊卡

如果你每天都會用到悠遊卡

你一定會喜歡這個功能

簡單來說

只要在 Samsung Pay 悠遊卡設定好之後

你的手機就是悠遊卡

再說一次

沒錯 你的手機就是悠遊卡

使用方式 你就想像你把悠遊卡貼在手機後面

第一

感應時 你不需要點亮螢幕

第二

你一樣可以到超商或悠遊卡機台加值

第三

就算手機不小心沒電了

一樣還是可以感應幾次

讓你可以順利出站

沒錯 很多人會問設定好之後怎麼用

你不需要點開螢幕 或是打開 App

只要把他當一般悠遊卡用就好了

除此之外

就是 Samsung Pay 悠遊卡

多了可以直接從 Samsung Pay 信用卡

加值跟購買 1280 定期票的功能

但這算是額外功能

你一樣可以到超商加值

當成一般悠遊卡使用就好

更詳細的介紹

可以參考邦尼的 Samsung Pay 悠遊卡完整介紹影片

第三 就是新手機比較耗電的都市傳說

說到電力 相信大家都有發現

最近幾年的手機 在剛開始使用的前幾天

就會感覺特別耗電

沒錯 這可以說是目前各家正常的狀況

原因是現在的手機在首次設定後

大多會分批的更新所有必要的軟體

加上如果你又是一打開就開始使用

那麼系統背景設定

跟你買到新手機後不斷開心的使用

就會明顯地加快耗電

不過最近有買新手機的朋友 應該也有注意到

在使用兩三個禮拜後

好像越來越省電了耶

沒錯 現在的手機大多會學習你的使用習慣

根據你的使用狀況自動調節電量

讓電力盡可能可以滿足一天一充

不過就是需要時間學習

邦尼會建議 新機至少使用三週左右

整體電力才會有越用越省電的感覺

那問題來啦

有沒有可以加速的過程

首先 在手機完成設定後

記得到 Google Play 把所有的 App 都完成更新

接著到 Galaxy Store 三星應用商城

把所有的 App 也更新到最新

可以幫助 App 更快的完成設定

最後大家可以到設定

電池與裝置維護

電池

背景用量上限

點進去休眠應用程式

把用不到的 App 都加入休眠

也可以加速系統學習的時間

順帶一提

如果你最近都是在家工作

或手機都是在室內使用

可以在更多設定開啟防護電量

限制只能充到 85% 保護電池

第四個小技巧 是三星裝置還有一個小功能

就是你可以一次在兩個藍牙裝置上播放音樂

使用方式也很簡單

只要先把你的兩個裝置連上手機

接著你可以在下拉選單中找到「媒體」

然後把兩個藍牙裝置都打勾

你就會發現兩個耳機 都播放同一首音樂了

而如果你有新款三星手機 三星平板 三星耳機的朋友

你就可以嘗試流暢切換

例如你戴著耳機連接手機

但你突然想要切換到平板上看影片

你不需要在平板上重新連接

只要在平板上開始播放影片

你就會發現

原本連接手機的的耳機 自動連接到平板上

同理如果你突然又想切回手機

只要在手機播放就會自動切換

還有一個進階玩法

你可以在通知

> 進階設定

> 懸浮通知中 選擇彈出視窗智慧檢視

並且把 LINE WeChat 這些沒有泡泡功能的通訊軟體加入

之後如果有通知時

就可以讓這些 App 的通知

以類似聊天泡泡的形式開啟

回覆完訊息後

也可以直接下拉 關閉懸浮視窗

接著邦尼想聊一些三星生態中跨裝置同步的功能

首先如果你正好有三星手機

三星平板

或三星手錶

你可以在下拉選單中

開啟跨裝置接續通話功能

打開後 當你手機有來電時

你就可以在平板上 直接接聽你手機上的電話

所以同理

如果你的 Galaxy 手錶也有開啟這個功能

你就可以直接選擇在手機 平板還是手錶上講電話

如果講到一半 你想切換也非常簡單

直接點擊畫面上的切換按鈕

你就可以快速地把通話從平板切到手機上啦

除此之外

除了電話可以無縫的在所有裝置上接聽外

簡訊也會自動同步

這功能真的很實用

例如你的手機放在遠處的桌上

但是你又要收驗證碼怎麼辦

這時候平板或手錶就可以直接同步手機上的簡訊通知

對於收驗證碼來說非常方便

最後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

跨裝置接續通話功能

只要手機和平板都有連上網路

不論兩台裝置距離有多遠都可以使用

如果有平板跟手錶的朋友

一定要記得打開

說完了平板和手錶的連接

別忘了還有電腦哦

從過去幾年來看

三星跟微軟 還有 Windows 的合作 可以說是越來越緊密了

大家可以在下拉選單中

找到連結至 Windows

接著在電腦的 Microsoft Store 找到您的手機這個應用程式

完成設定之後

你就可以把 Windows 電腦 跟 Galaxy 手機 更進一步的串聯

你一樣可以透過電腦接聽手機電話

從電腦打電話給別人

接收簡訊等等

此外 你也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接收到手機的通知

你只要打開重要的 App 才會在電腦上跳出通知就好

把電腦收到的通知先進行過濾

比較特別的是

透過您的手機這個程式

你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查看手機的相片

並且直接透過拖拉的方式 把照片傳到電腦上

除此之外

你還可以直接在電腦上執行手機的 App

你可以在您的手機這個程式中 找到你手機上所有的 App

並且在第一次打開 App 時

在手機上開啟畫面同步

你就可以直接透過電腦操控你手機上的 App

你甚至可以把這些 App 釘選到電腦上的工作列

對有一些手機 App 比網頁還好用的網站

或是收收手機上 App 的通知都算實用

此外 連結至 Windows 也有跨裝置剪貼簿的功能

簡單來說

你在電腦上複製的文字會自動同步到手機

電腦複製 可以直接在手機貼上

同理 你也可以在手機複製

接著在電腦貼上

最後只要你的手機開啟連結至 Windows 這功能

手機跟電腦都有開啟藍牙和網路

並且都在線上就會自動連結

不用特別開啟設定

最後還有幾個小功能

例如你可以在三星媒體瀏覽器中

開啟 OneDrive 同步功能

你就可以在所有裝置上 同步你所有裝置的影片照片

不論你有幾台 Galaxy 手機或平板

在開啟後 系統就會自動同步所有的影片跟照片到雲端

你可以當成跨裝置同步 也可以當成備份

如果你有微軟的免費空間或是教育版

開啟 OneDrive 同步 並且備份就對了

而在相機中

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比 5 自拍

只要對著相機比出 5

系統就會自動啟動拍攝

所以你可以把手機放遠一點

接著比 5 做好表情進行拍照

還有一個小功能

如果你的手比較小

常常按不到拍照鍵

你可以從這個白點

輕輕地往上拖

就能叫出第二個拍照按鈕

這時候可以就可以放在任何順手的位置啦

而三星手機還有一個不能錯過的功能

就是側螢幕選單

尤其是 Fold 系列 平板的用戶千萬別錯過

透過側螢幕選單

你可以把常用的 App 都釘選上來

接著你只要滑開側螢幕選單

就可以快速的切換 App

相信有很多人已經玩通了側螢幕選單

切換 App 都是靠側螢幕

很少回到桌面

更重要的是你還可以透過拖拉的方式開啟分割畫面

例如你可以上面看 YouTube 下面回訊息

左邊看網頁資料 右邊整理報告等等

你也可以不要分割畫面

在畫面中間放開 就可以變成懸浮視窗

最後 其實還有很多好用功能

邦尼就快速帶過

包含推薦大家 可以將導覽列改成全螢幕手勢

你就不需要透過下面三個按鈕

只要往上滑 就能回到主畫面

任何一邊的側邊

只要往內滑 就可以回到上一頁

可以更順手的操控大螢幕

或是可以開啟 Always On Display

就可以在螢幕關閉的時候 永遠顯示重要資訊

或是可以透過 Samsung Health

記錄你的走路步數 健康資訊

好啦

今天主要就是把一些比較重要的使用技巧以及細節整理清楚

如果你是第一次入手三星手機

不論是從 Android 或是 iOS 轉移過來

記得跟著邦尼的使用技巧一起體驗看看

花些時間把手機設定好

就會發現三星的 One UI 還是有許多細節

在使用上也會更加順手

如果你已經入手三星手機一陣子

但是還沒有探索到這些功能的話

也趕快打開手機試試看囉

更重要的是

也歡迎分享給所有三星使用者

讓大家都能更完整的 探索手機好玩的功能

也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區 分享你最喜歡的功能

以及其他三星使用者應該知道的小技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棒尬 的頭像
    棒尬

    棒的快樂部落格

    棒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