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巴菲特提倡一般投資大眾若無時間研究財報,可直接購買指數型ETF,其投資報酬率可以打敗大部份的基金經理人,一時之間ETF突然變得很搶手,各投信機構更推出各式各樣的ETF來賺取更多的利潤...呃,不是,是滿足社會精英對於理財需求的標的選擇。

俗話說的好,投資理財有賺有賠,投資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但誰會去看呀??
只有被騙錢時才會去看看有沒有要錢回來的方法。

那難道可以像巴特所言,隨便買,就會賺嗎?
買基金還是有一些熱鬧和門道的

以下是個人對ETF投資的小看法:
1.管理費成本。
外在的成本大家都會算,但有些成本是隱形的,就可觀察的是基金的總管理費。這筆費用是固定比例的,不管基金賺錢與否,發行的機構都會抽點費用,理論上當然是抽越少越好。
2.成交量。
成交量會影響基金的流動性,基金不像股票一樣容易炒作,所以成交量不會因特定人士操作而影響到成交量。但個人認為不是沒有量的ETF就不能操作,要去了解為什麼,以及投資人本身資金規劃。
3.投信機構。
雖然投信機構大多經政府審查才能上市並發行ETF,但仔細觀察,不同的投信機構對自身的ETF的價格還是有部份的控制,或許是風險管理。這裡無法講太多,觀察量較小的ETF,會很明顯感覺有人為或程式操作的痕跡。
4.配息。
配息的多寡不完全是ETF的盈決定的。大多與政策有關,有的ETF是不配息的。
5.ETF的標的。
巧婦難為無米炊,所追蹤的標的若本身就是個成熟又不太會漲的市場,其ETF也不會太利害。

其實現在有些EFT表現是比鼎鼎大名的台灣五十(0050)表現要好,要如何比較呢?
首先開啟券商軟體,然後開出日%、週%、月%、季%、半年%及年%去比較
再精細一點就是比較從上市到現在的%即可知道哪一檔ETF是比較好的,當然要刪掉2X及反1。2X及反1不是資產型的ETF。

之後有時間我們再來談策略的應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ETF
    全站熱搜

    棒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